以生命赴使命
用挚爱护苍生
以信仰之力汇聚磅礴伟力
以坚定意志构筑理想之路
近日,由金琛执导,胡一天、章若楠、王劲松、张晞临、张赫、林子璐领衔主演的《凭栏一片风云起》正式登录芒果卫视。该剧通过聚焦1937~1945年国难时期,北平的三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两代人的生命轨迹,勾勒出了一幅不负青春,追寻信仰的家国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光影的力量,来重温那段空军抗战史,共同见证信仰的力量。
北洋时期,袁世凯采纳了军事顾问白里索(法国公使武官)的建议,从法国订购了二十架“哥德隆”式飞机,并聘请了法国人担任教官,在北京南苑兴办了南苑航空学校,为建设中国空军,造就人才。
一九一九年冬,北洋政府成立了航空事业部,以借款一百八十万英镑的方式从英国采购了一批一战剩余的飞机以及航空器材,并于一九二一年春,将航空事业部扩充为了航空署。
除此之外,各地方武装政权也认识到了组建空军的重要性。比如,唐继尧主政云南之时,于一九二二年就从美国认购了一批飞机,组建了航空处,创办了云南航空学校,训练空军飞行员,为插足中原积累空军力量。
同时,广东的革命军也在苏联的援助下,在组建了黄埔军校之后,于一九二四年在汕头成立了广东航空学校,其第一期、第二期党员,均由黄埔军校选送而来。这支空军力量,不仅在一九二六年的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也成为了后来国民政府的空军基础。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就是依靠广东空军留下来的四架飞机,设立了航空署,并下设了四个航空处。一九三四年,蒋中正建立了“航空委员会”,并自任委员长。空军脱离军政部独立以后,周至柔出任航空委员会主任,但是实权则掌握在秘书长宋美龄手中。也是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中,航空委员会的副主任陆子仪为什么不敢对飞行员张启的飞机强行搜查的原因。
为了组建空军,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草拟了《空军作战防空计划》,提出鉴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不断进行空袭,中国当局需尽量组建一支拥有56个航空中队,飞机672架的空军队伍。不过,当时国民政府当局派系众多,腐败不堪,要想组织这么庞大的空军力量,势必困难重重。仅资金投入这一项,就远远超出了国民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以1937年前后为例,一架军用飞机的售价平均为12万美元,而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8.7亿元。
为此,中国建设自己的飞机以及配件基地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其中,就有一九三四年中国与美国合资在杭州苋桥创办的杭州飞机制造厂。该厂在正式投产后的三年间,修理、组装和制作了包括“道格拉斯”教练机、“霍克”战斗机、“弗利特”教练机、“雪力克”截击机和“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等机型的飞机共235架,成为战前国民政府修造飞机最多的制造厂。在电视剧《凭栏一片风云起》中,张启驾驶的“复兴”号飞机就是中国唯 一进行过批量生产的新型教练机,是在1923年由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中 国 第 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篷飞机。
而战前中国的战斗机仍然大多数是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订购的,其中还有很多机型已经过时,有的性能很差,面临淘汰。陈纳德来华考察中国空军现状时,曾经形容中国空军是“一个绳索的尽头”,笨拙的中国飞行员在空中,犹如“射击游戏中没有上发条的鸭子”,只有挨揍的份。
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比飞机匮乏更严峻的事实是中国飞行员的匮乏。空军不像陆军,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扛起枪就能打仗。空军飞行员不仅要求他们会驾驶飞机,还得懂飞机的基本构造和无线电通讯及英语知识。为此,笕桥航空学校只能在全国的高等学校内进行招生。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一批批怀着报国之心的青年学子,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地抱着向死而生的信念飞向了蓝天。
在淞沪会战期间,有着“空军军魂”之称的高志航(可以说是张启的原型)率领自己的空军第四大队,在杭州上空并以6比0的战绩取得了中日空战的首 次胜利,一举粉碎了日本航空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共创办的《解放周刊》发表了题为《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的文章。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高志航等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在七天之内,先后击落敌机60余架,将日军精锐的“木更津”和“鹿屋”飞行队歼灭过半。至淞沪会战结束,中国空军共击落、击毁敌机230架,击毙日军飞行员327人。为此,日军海军航空兵大佐石井义被迫剖腹自杀,以向天皇谢罪。
然而,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我国空军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无数英雄男儿血洒长空,甚至为了掩护战友,将自己和飞机为作最 后一颗炮弹而壮烈殉国。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仅笕桥航空学校培养的1700多名飞行员几乎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
“有去无回”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抱着向死而生的信念,这就是中国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