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可以读懂人类同事大脑的工业机器人,准确率高达96%。
1.机器人通过监测大脑和肌肉信号预测需求,可协作组装复杂产品
据三峡大学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介绍,该机器人不仅能监测工人的脑电波,还能收集肌肉电信号,可以无缝地协助人类一起组装一个复杂的产品。
开发人员表示,当同事需要工具或组件时,他们不需要说话或做任何事情,因为机器人几乎可以立即识别出意图,拿起物体并将其放到工作站上。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董元发及其合作研究人员表示:“在现代工业制造中,装配工作占总工作量的45%,占总生产成本的20%至30%。协作机器人可以加快装配线的步伐,但它们的应用仍然有限,因为它们识别人类意图的能力往往不准确且不稳定。”
几十年来,人类和机器人或自动机器在工厂里一直在一起工作,但在大多数地方它们被围栏隔开,以避免发生事故。近年来,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厂,如德国的汽车厂,已经引入了一种无围栏的工作环境,机器人只有在按下按钮后才会开始工作。这些机器配备了安全传感器,一旦它们与人类发生身体接触,就会立即阻止它们。
2.中国科学家构建新一代“协作机器人”,准确性前所未有
一些研究团队试图构建新一代的“协作机器人”,可以通过监测眼睛或身体的运动来猜测人类的意图。然而,这些被动方法存在响应缓慢和准确性差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董元发团队创造的机器人由八名志愿者进行了数百小时的训练。志愿者们首先被要求佩戴一个非侵入性脑电波探测器,研究小组发现机器人能够以大约70%的准确率估计他们的意图。
然而,大脑信号相当微弱,为了让机器人得到明确的信息,志愿者需要非常努力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相比之下,通过固定在手臂上的几个传感器采集到的肌肉信号则更加稳定。尽管这些信号也会随着志愿者的疲劳而减弱,但大脑和肌肉信号的结合可以帮助机器人在一秒钟内以前所未有的准确性估计工人的下一步行动。
读心机器人与志愿者一起进行产品组装实验。图源:三峡大学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中心
作为“智能制造”目标的一部分,几天前,中国宣布了一项计划,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装备司司长王卫明周二在北京表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一直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王卫明说,在中国,每1万名工人拥有246个机器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但大多数机器人是用西方开发的技术制造的,有时无法应对中国的挑战性环境。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更强大的机器人技术来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他补充称,到2025年,中国逾70%的大型工厂将使用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将优先发展协作机器人,实现从围栏操作向人机协作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