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职场处事中,同事工资,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争议话题,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让人渴望打开。
几乎每家公司,都会在入职时严肃告知“薪酬保密”,但明文规定挡不住大家私底下的探听。
尤其在部分老员工的眼睛里,看周围同事那都是自带标签:
丽丽,入职新人,居然跟我倒挂?好气啊想走人;
小张,算我同期,月薪比我高800,真不爽;
小李,前途大好备受重用,唉…
而在入职不久的新员工眼里,情况又不一样:
我有没有要价低了?万一其他人工资比我高这可咋办?
HR会不会有什么关于薪资的门门道道没说清?
不管是打听还是被打听,大家对于同事薪资这种既害怕又渴望的心理,归根结底是希望确定自己的个人价值有没有获得公平的对待。
由于大家的立场不同,员工和企业之间总归会有信息量无法完全对称这一点,所以员工想到了用打听同一环境下其他劳动力收入的办法,来了解市场合理的行情,确定自己是否身价正常,有没有做亏本生意。
关于这个,我有些话想和大家分享:
了解市场行情,给自己定个好卖价,确实很重要,但最好不要通过打听同事工资的行为,而是采用其他路径。
打听同事的工资,最终的结果是你们两个人,总有人会心态爆炸,然后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因为在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同岗同酬。
对于企业来说只要劳动者的薪酬在某个合适的范畴内,符合公司对于这个员工综合素质的定位,那就可以收为所用,不需要每个人都一样。
但落实到个人头上,如果你的工资和你同岗能力学历不如你的同事一样,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要少了?
甚至能力不如你,干活比你少的同事工资还比你高800,你真的能淡定吗?
影响同岗员工入职薪水的因素有很多,学历、上份公司的薪水、面试综合表现、过往工作经历、谈薪技巧、个人期望薪资、甚至运气等等。
也许你的同事面试表现优秀,同时上家薪水不低,导致他最后的定薪比你高了800,但这些情况,你本人并不能知道。
你知道的只是自己比别人要价低了,亏了,心理不平衡了。你会因为这800就立刻离职吗?大概率不会,但你会非常非常不爽。
所以纠结同事和自己工资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你要做的是通过多样的方式帮助你确认自己的合理身价,拓展自己的信息量:
1、用工作号app,点开我的-薪酬查询,勾选行业地区等信息,了解目前行业及岗位正常平均水平。
2、虽然不打听自己同事的,但是你可以搜索打听同城市其他不同类型的公司同岗的大致薪酬,做横向比较。
3、找机会出去面试,和不同公司的HR聊聊薪资,看看目前你这个综合水平能在市场上拿到什么样的价格。出去面试不一定就是要跳槽,而是帮助你通过与外界沟通,时刻明确自己的竞争水平和大环境下的实际市场行情。
做了这些,你就能对自己有个数。
如果你对工资不满意,觉得低了,不符合自己的价值,那你应该面试,努力找薪水更高的工作。但假如其他公司也并没有给出更高的薪酬,说明你确确实实就值这个价。
目前的人才市场越来越透明化正规化,任何人都有权利去追求更适合自己的平台。
职场人行走江湖,要掌握更多信息量,明确自身价值,争取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
但同时,你也要证明,你真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