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学,小勋路过学校门口的文具店时,都要伸头张望。不赶时间的时候,我也会带他进去溜达溜达。
在陪小勋逛文具店时,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男孩子统一围在卡牌那一堆,女孩子统一围在明星周边这一堆。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两个女孩因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争吵,一个说自己的偶像是排名第一的顶流,另一个说自己的偶像才是顶流。俩人越说分贝越大,还时不时地想把周围同学拉到自己阵营,但那只是徒劳,因为其他同学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怎可和你们“同流合污”。
还有一次,在路上听到几个女孩子约定说,今晚回家要快点把作业写完,然后给某某明星做数据,不然又要被另一个“可恶”的某某抢走位置了。
我简直是听得瞠目结舌,打听了很久才知道什么叫“做数据”,大概就是在某平台上给某偶像疯狂点赞、转发等,让她们的偶像流量数据更好看。
好家伙,现在小学生追星都这么专业了吗?
怪不得去年看过一个新闻,大概是说一个六年级女孩子上课的时候,手机疯狂在震动。老师把手机没收后,发现手机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各种数据的反馈、建议和报告。
谁能想到这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居然是某明星粉丝团中控评组的老大。
这些个专业程度让我这个30岁的老阿姨不得不感慨一声“我真的老了”。
你还别不信,不信你来看看下面词,字都认识,但意思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CP、唯粉、限定团、画饼、本命、SV、跳水、桃浦、皇族、私生、cpn、stf、ng、爬墙、虾粉、hz、团饭、双担、家族饭、成绩饭、路人饭……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些什么高级暗号呢。其实这些词只是饭圈词汇里的九牛一毛,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饭圈女孩也不是件容易事。
她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看偶像的所有视频,除了得熟知各种流程和专业词汇之外,还得在学业之余为自己的偶像做数据、省钱买周边,并且还要随时承担“房子塌了”的风险。
饭圈这个词其实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是粉丝圈子的简称,粉丝群体叫“饭(fans)”,她们组成的圈子就叫做饭圈。
以前我们追某个明星或乐队,最多也就是买买专辑和海报,基本上都是独自追星,并没有饭圈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的不断扩大,偶像经济不断发展,所以衍生出很粉丝经济,如:买周边、租广告位做宣传、做慈善、做数据、投票等等。现在的粉丝俨然成了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阶层。
追星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一种体验,也是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有时候,恰当的偶像崇拜可以让学生缓解压力、还可以让孩子从偶像身上得到正面的影响(现在的流量明星都喜欢立善良、温暖、学霸等正面人设)。
但如果盲目崇拜就会出现下面这种传说中可怕的“小学生追星”语录:
这?骂你崽……?
我想问,这些小朋友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口吗?
梦想还是要有的,但能不能实现……就看什么时候能天黑了
用电话手表做数据可还行?
明星还得被粉丝裹挟?
再看看下面这个,14岁的女孩迷恋某流量明星,为了得到一张签名照被“助理”骗6万元。
也怪不得有政协委员建议,主流媒体要适当减少娱乐栏目比重,让科学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呢。
还有著名的编剧王海林先生建议,禁止中小学生参加明星应援组织、粉丝社群。
不过我认为这些建议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你减少了娱乐栏目,也阻拦不住少女的怀春之心,禁止中小学生参加粉丝社群?学生不会暗地里参加吗?
为什么没有人建议从根上治疗,为什么不取消这种粉丝经济和偶像经济?是怕动了所有人的蛋糕吗?
还有人建议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和网络。我想说,这真是一个笑话,还把学生当做三岁小儿糊弄呢。这和孩子打游戏上瘾,家长状告马hua腾有什么区别?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讲究溯源。只有从源头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其他的一切手段都只是自欺欺人。
这个源头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一是彻底改变饭圈模式,让明星回归到演员、歌手等身份,而不是流量和偶像,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变,而不是建议、建议、建议。
二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先说家长,我从身边了解到的小学生饭圈女孩,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好,但父母工作忙,因此疏于管教的孩子,所以她们才会沉迷于虚假的情感。
家长需要多花一点心思去了解孩子,然后做出合适的引导。这个引导不是指阻止,更不是讥讽和贬低偶像,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崇拜偶像,也许只是把明面上的崇拜改为了暗地里的崇拜。
我们可以这样做:和孩子一起聊偶像、看偶像的视频、问孩子为什么喜欢他、甚至可以帮孩子买周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疯狂喜欢该明星的原因之后,要对这个偶像进行正面评价,肯定孩子的眼光。最后可以说一些自己年轻时也有过的追星经历,这个经历可以是伪造的,也可以是改编过,但结局一定是: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更靠近他,变成和他一样优秀的人,我也知道他肯定希望自己的粉丝,不会因为支持他而耽误学习,他想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再说老师,我想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老师带领学生拍视频应援”事件大家一定还没忘。有人说,老师并没有刻意引导孩子追星,所以被处罚得有点冤枉了。
但是老师的作用不应该是引导学生正面追星吗?拍视频应援,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孩特别喜欢周杰伦,每次都会省钱买正版卡带。有一次课间,她用教室电脑播放周杰伦的歌曲,没想到老师提前进来上课,电脑没来得及关。
老师看到后说:这歌好听吗?歌词没有一句听得懂,人长得也不怎么样,他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你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不要整天痴迷这些。
老师说完后,那个女孩子趴在桌子上哭了。
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一进教室就和那个女孩子道歉了,老师说:我回家后认真听了周杰伦的歌,也了解了他这个人,确实很有才华,歌曲也很有自己的风格。我为自己昨天的行为和话语向你道歉,老师不应该这么武断地评价一个人。下次你再想听歌时,可以听,不过我们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再打开电脑听歌。
那位老师当年的做法一下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尊敬。
那个年代没有饭圈女孩这一说,喜欢一个人也就是买买海报和卡带。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可能面对的学生追星事件更复杂。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老师的话对学生来说,依旧如同金玉良言一般的存在。
所以说,老师是不是可以进行新一项的技能培训呢?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追星,怎样引导学生更多地崇拜学术性人物。
小学生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她们一直沉浸在追星的世界中,而扭曲了自己的三观。我们家长不要“堵”而要“疏”,让追星这件事变成一件稀疏平常的正能量崇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