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浙江土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10%,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浙江省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6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含1个自治县)。
历史沿革
浙江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这一区域在春秋战国以前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国的本部所在地,又曾被吴国占领,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国。
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
西汉分属会稽、丹阳郡,增设5县,共20县,隶属扬州。
东汉分属会稽、吴、丹阳郡,山阴县成为会稽郡政府所在地,隶属扬州。
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增设4个郡,县共44个,隶属扬州
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东扬州,治会稽。
隋朝属扬州刺史部吴州总管府,分为5郡23县,府治山阴。隋末,沈法兴、李子通等割据于此。
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
五代十国时钱镠建立吴越国,因吴越国内设13个州级行政区,故并称“两浙十三州”。吴越国主要范围均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瓯、宁德、寿光,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即为今天吴越文化和吴语的占据主导的区域。
北宋属两浙路,设11州、府。南宋分属两浙东路、两浙西路,迁都临安。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靖康之乱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1]。
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0府[舟山原宁波府定海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区以苍南金乡为界,划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浙江省辖区域。
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地理环境
地形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2]
地貌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占浙江省总面积70.4%。平原面积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气候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浙江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旱涝等。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 。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4]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
海洋资源
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中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舟山群岛主岛)为中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中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中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中国的1/ 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3061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其陆域面积有1940.4万公顷,90%以上无人居住。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个,泊位650个,年吞吐量2.5亿吨。海岸滩涂资源有26.68万公顷,居中国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岛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浙江海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生长与繁殖。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中国鱼仓”美誉。
浙江可供海水养殖的品种:石斑鱼、鲍鱼、扇贝、海参、鳗鲡、褐菖鱼由、黑鲷、真鲷、鲈鱼、鱼免状黄姑鱼、黄条鱼师、河豚、卵形鲳鱼参、鲻骏鱼、海鳗、中华乌塘鳢、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梭子蟹、青蟹、海马。
土地资源
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自2007年启动,历时3年,至2010年1月完成了标准时点(2009年12月31日)调查成果的汇总分析,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2014年6月20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今天联合公布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根据第二次调查的结果,至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全省耕地2980.03万亩,占18.83%;园地943.52万亩,占5.96%;林地8530.94万亩,占53.91%;草地155.76万亩,占0.9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33.49万亩,占8.43%;交通运输用地319.07万亩,占2.0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89.53万亩,占8.15%;其他土地273.53万亩,占1.73% 。
数据显示,全省2009年末耕地面积比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净减少207.98万亩,人均耕地从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的0.72亩下降到0.56亩,约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全省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全省2009年末建设用地面积比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净增加40.58万公顷(608.65万亩),虽然建设用地增加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浙江省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矿产资源
浙江省矿产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世界第一(60%),萤石矿储量居中国第二。
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矿产113种。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不包括油气、放射性矿产)。浙江省列入统计的矿区有2392个,比上年减少302个,其中固体矿产矿区2343个,地热矿泉水矿区49个。
非金属矿产丰富,部分矿种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探明资源储量而言,明矾石、叶蜡石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铸型辉绿岩居全国第二,饰面闪长岩第三,沸石、硅灰石、透灰石、硼矿、膨润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内。多数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开采条件好。
金属矿产点多面广,但规模不大。浙江省铁、铜、钼、铅、锌、金、银、钨、锡矿产较多,但多数为小型矿床或矿点,仅少数矿产地达到大中型规模,且矿石组成复杂,共伴生多种元素。
省域成煤地质条件差,煤炭资源贫乏;陆域尚无发现油气资源,但海域油气前景看好。
生物资源
浙江省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 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浙江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
浙江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中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中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中国的1/3,森林群落结构比较完整,具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层完整结构的面积占了乔木林的54.2%,只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的面积仅占乔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乔木林龄组类型较丰富。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其他资源
二次能源
电力生产:浙江省电力总装机容量5728万千瓦,总发电量2568亿千瓦时,其中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发电量2503亿千瓦时。
热电联产:地方热电联产企业年发电量172亿千瓦时,年集中供热量3.2亿吉焦。(截至2010年)
可再生能源
千岛湖
风能利用:浙江省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4.9万千瓦。风力发电量4.7亿千瓦时。
太阳能利用:浙江省已建成投产的光伏利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2.96万千瓦,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920万平方米。
垃圾焚烧发电:浙江省已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3.3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1亿千瓦时。
农村生物质能:浙江省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中,秸秆和薪柴消费折合标准煤57.8和95.6万吨。沼气用户14.4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7240处,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0.3万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66.0%。
人口
2014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5508万人,比上年增长0.18%。其中,男性人口2827.6万人,女性人口2680.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和48.7%。全年出生人口57.8万人,出生率为10.51‰;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为5.51‰;全年自然增长人口27.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00‰。城镇化率为64.87%,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家庭户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85.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942.5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0.37人。
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18.92万人,占13.21%;15-59岁人口为3967.91万人,占72.90%;60岁及以上人口为755.86万人,占13.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8.17万人,占9.3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8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0个百分点。
教育程度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07.78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38.12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96.41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568.5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189人上升为93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0758人上升为135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33336人上升为3668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33622人下降为28819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06.10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4.18万人,文盲率由7.06%下降为5.62%,下降1.44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浙江省主要的民族成分为汉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同)有45,535,266人,占浙江省人口的99.1%,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9.97万,畲族是浙江世居的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浙江省内有畲族人口170,993人,占浙江省人口的0.4%,占省内少数民族人口的约43%。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主要居住于县城鹤溪镇周围低山区。畲族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依次为丽水市莲都区(19455人)、景宁县(16144人)、苍南县(16133人)、泰顺县(13862人)、遂昌县(13658人)。若以占全县人口比例而言,则景宁10.55%最高,云和8.6%。
风景名胜
概况
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其主体构成是吴越文化。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3个。
浙江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浙江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7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5处,是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服装、南宋官窑等博物馆。
景点
城市
著名景点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天目山、富春江、南宋御街、宋城、良渚遗址
宁波象山影视城、雪窦山、蒋氏故居、四明山、东钱湖、甬江、浙东大峡谷嘉兴南湖、乌镇、西塘、钱塘潮、南北湖、盐官镇、九龙山(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莫氏庄园、茅盾故居、京杭大运河、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跨海大桥温州雁荡山、楠溪江、洞头列岛、铜铃山森林公园舟山普陀山、桃花岛、舟山群岛、衢山岛观音山、嵊泗列岛湖州莫干山、苕溪、南浔古镇、莲花庄、太湖、中南百草园、九龙峡金华横店影视城、双龙洞、仙华山绍兴会稽山、绍兴东湖、沈园、镜湖、兰亭、新昌大佛寺衢州江郎山、龙游石窟、仙霞岭台州天台山、台州府城墙、神仙居、长屿硐天、括苍山丽水千峡湖、沙湾十景、仙都风景区、飞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