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史,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即“身在曹营心在汉”。每每提起此言,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关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是,关羽“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仅是演义中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他是兵败被俘,根本没有讲条件的资格,而他离开曹操,也仅是不忘刘备大恩,丝毫未提汉室。《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由此可知,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确切。那么真实历史上,有没有真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呢?
答案是有的,曹操身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荀彧,字文若,是颖川人氏,曾效力袁绍,后觉袁绍不足以成大事,于是转投了曹操。他为曹操效力二十余年,为曹魏阵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对曹操势力的发展,做过哪些事情。
一、为曹操制定战略方针
荀彧刚刚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曾高兴的称其为,“吾之子房也”。而荀彧也没有辜负这一评价,他不但为曹操处理军事、政事十余年,在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坐镇后方,使曹操无后顾之忧,还为曹操制定了两项战略方针,即“根深固本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以令不臣”,前者使曹操积蓄实力,大破吕布;后者使曹操拥有了南征北战的正当理由,为曹操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为曹操守护根据地
除了能够统筹大局之外,荀彧还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当初曹操为报父仇,东征徐州,结果其后方发生了叛变,兖州变成了吕布的地盘,《三国志》记载:“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正是荀彧带领程昱等人,保住了鄄城、范县和东阿三座城池,曹操回军之后,才没有出现无路可退,无城可守的尴尬局面,才有了重新拿回兖州地盘的基础。
三、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曹魏阵营如果单依靠一个荀彧,自然不够,于是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据记载,筹画士戏志才、鬼才郭嘉、曹操的谋主荀攸、名士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人,都是由他举荐的,这些人与他一样,推进了曹操势力的发展,为曹操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以及曹丕建立曹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难看出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是名副其实的“身在曹营”,不过他真正想要效忠的,却并非曹操,而是汉朝。他为曹操效力,助曹操拉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是想在曹操与汉献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想要使岌岌可危的大汉王朝,继续苟延残喘下去。在这期间,他虽然为曹操献计良多,可是当初伏后写信,劝其父伏完反对曹操时,他选择了隐瞒;曹操打算称魏公时,他明确的反对,这些都是他“心在汉”的真实反映。也正是因为,他对大汉的执念太深,最终才引起了曹操的反感,被逐出了权力中心,并郁郁而终。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真实历史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并非关羽,而是荀彧,只不过荀彧心中的汉,并非刘备代表的蜀汉,而是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东汉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