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是全球共同语言?你所不知的“安可曲”10问
參加音乐会时,看着演奏会毕,偌大的音乐厅内轰雷巨响的掌声,不少观众起立鼓掌致以演奏家,此起彼落的呼声,像是另一场由观众组成的演出。接着演奏家在数次谢幕后,进入接下来的独家“无菜单”演奏时间。短曲的静谧与精彩似乎是整场音乐会中,台上与台下最热烈互动的时间,并且这中间似乎隐含着某种莫名的默契,安可曲的段落也并非现身在每场音乐会之中,究竟这个令人振奋的片刻是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呼唤它却不至于失礼呢?
Q:为什么会有安可曲?
A:被演奏家精采的演出鼓动,而有请表演者们再次演奏、或再来一首的渴望,是古今中外皆有的心情,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一句“莫辞更坐弹一曲”等诗句。现今的音乐会中,一场深刻、动容而精彩的演出,往往令台下听众们忍不住欢呼,拍得手又痛又红,甚至起立致敬仍止不住激情。这时,演奏家们往往会在第三次谢幕后,向台下示意要加演的曲目,并开始演奏,来回应听众的热情。
Q:音乐会“安可”从什么时候开始?
A:若要追本溯源,几乎可以说自从有“音乐”开始,就可能有安可的存在。一般来说,现在的“安可”文化,约从17、18 世纪歌剧演出时,应观众要求独唱家再次演唱咏叹调的情况延伸而来。
Q:“安可”(Encore)是全球语言?
A:“Encore”这个法语单词具有多种含义:仍然、更长、然而、又一次……,并不意味着“请再演奏一首/次”。当法国人和德国人要求加演时,他们会像义大利人一样,说“bis”(两次)。有趣的是,“encore”这个法语用词是从18 世纪早期开始,伦敦的观众在欣赏义大利歌剧时,将义大利语的“ancora”(再一次)讹用,进而输入英语中,变成“再来一次”的喝采声。
Q:“安可”的魅力何在?
A:有别于以往同曲再演的传统,现今音乐会的安可曲通常是一首五分钟内,能展现音乐家个人特色、或延伸音乐会意念的短曲。如果选曲与演奏表现得恰如其分,安可段落会产生相当可观的力量。
尤其在结构上比较严谨的古典音乐会中,“安可”桥段就能充分调剂这些失落的部分,因为多出来的都是“未知”的惊喜。在这之上,钢琴家又比管弦乐团和其他有伴奏的器乐演奏家更具优势(毕竟指挥台或伴奏谱架上的谱面,往往会削弱一些呼啸而来的神秘感)。
Q:什么时候可以喊安可?喊安可的时机点?
A:一般来说,在音乐会节目都演奏完毕后,就是观众们喊安可的时间。不过若是碰到有演奏协奏曲的音乐会,让独奏家安可也是一种礼貌与惯例,观众们可以在协奏曲演奏结束后,大声喊安可!
Q:为什么有时候没有安可呢?
A:管弦乐团的乐季音乐会,因为会在固定地方、或到外地城市演出,加上演出时程频繁(约一~两周就会有一次),通常并不会再花时间准备安可曲。不过也有几个例外:
一、国际巡演:为了让当地观众“多听一下”,而准备安可曲演出。
二、遇到一些比较特别的场合,如新年音乐会、圣诞音乐会等节日型的演出,也有可能演出安可曲喔!
三、如果当日演出真的很成功,观众反应热烈,也还是有机会让指挥临时起意,安可当晚的某一乐章。
除此之外,如果音乐会曲目本身在演奏时长及份量上就又长、又厚重,在演奏家们筋疲力尽的状态下,可能就不会有加演的状况。演出安魂曲、受难曲等较为庄严、或神圣的曲目后,通常也不会再行安可演出。另外在特殊的乐团编制中,也可能因为难有符合编制的改编,而没有另外准备安可曲演出。
Q:室内乐音乐会有安可曲吗?
A:相对独奏家及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会除了固定演出的室内乐团(如弦乐四重奏)外,相对比较难有安可曲。另外,如果是音乐节上临时组的乐团,也比较难有额外的时间在正规演出之余,准备安可曲演出。
Q:为什么有时候是另外准备的曲目,有时候是原本音乐会的曲目再演一次?
A:其实“安可”的原意就是“再演一次”同样的作品。有些指挥家在面对盛情难却的观众时,虽然没有另外安排安可曲,仍会遵照“encore”的原意,在原先庞大的曲目中挑选段落再行演出。这时,您或许会听见指挥对乐团悄悄的指示:“从第几乐章的第几小节开始演奏”。
Q:安可的时间和长度?
A:**一首安可曲约为三~五分钟,安可的时间一大部分取决于观众的反应。**不过一般来说,管弦乐团的安可上限几乎是3 首;独奏家常常依照自身的演奏状态、及心情的好坏来决定,从一、两首到七、八首都有可能!
Q:有安可就是赚到,没安可就是没赚到吗?
A:通常观众们为了加码演出,都会努力鼓掌到音乐厅的灯亮为止。也有一些经纪公司会依独奏家加演的次数,来行销该位演奏家对当地听众的喜爱。不过如奥地利犹太钢琴家、作曲家许纳贝尔(Artur Schnabel)所言:“掌声是一份收据,而不是一笔帐单。”或许我们也该反思,安可曲在音乐会的角色究竟是一个呼之而后快的要求,抑或偶尔,我们更需要的,会是将音乐会中悉心演奏的曲目沉淀,并稳妥地在步出音乐厅的时刻好好保留在心里?
以上总结了10 题音乐会安可曲的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