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编辑
外文名
jinling
别名
建康、江宁、应天
行政区类别
首都(六朝、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所属地区
中国东部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
方言
金陵雅音→南京官话
中文名
金陵
地理信息
面积
248平方千米(明南京城)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信息
人口
140余万人口(南朝梁)
设施建筑
著名景点
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玄武湖、夫子庙、鸡鸣寺、紫金山等
金陵编辑
南京的古称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14][15]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6]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2]
金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金陵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被历代所传诵。
金陵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六朝时的金陵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金陵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陵是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都城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目录
1简介2名称由来简述因山立号说
金坛得名说帝王埋金说3历史沿革4建都朝代
5府市建置6名称沿革7名人评价8金陵文化
9金陵小吃
简介
编辑
金陵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之一。[10]
金陵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南京钟山(又称紫金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她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唐代的《建康实录》明确记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为邑名。由于当年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西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所以楚威王选在这里置金陵邑,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从城区结构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从性质讲,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她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占城,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
名称由来
编辑
简述
关于“金陵”之名的由来,千百年来有着诸多神秘传说。当代南京学者、六朝史专家刘宗意等人经多年研究考证,终于揭示其中原委。
因山立号说
这种说法认为,“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
刘宗意指出,陵,作为名词有二义。一为《说文解字》上讲的“大阜”,就是较高的山。二是借用为帝王的坟墓。[4]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去世称为“山陵崩”。帝王坟高起像一座山,建坟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为避不吉,讳称为陵或山陵。
他介绍,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当时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后加一个“山”字,已是后来的习惯了,古时应该就是叫金陵。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类赤,所以称金陵,其名因山石颜色而来,而其实山上并无金矿。“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实是指铜的颜色,而非黄金。铜也称赤金,我们现在把纯铜称为紫铜。这与后人称其为紫金山是一样道理。当然,如果要按现在的认识,就应该是“铜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她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1]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南京的众山属宁镇丘陵,这一带山岭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钟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对而言,可谓巍巍钟山了。高山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影响。原始崇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认为,高山是神灵的居所,也是人类与天神沟通的途径,她具有神秘和灵验的特性。
所以人类一直对高山满怀敬畏之情。各地区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区域选择一座
高山作为崇拜对象,以满足心灵的寄托。古人把一个地区有联系的众山之首称为“祖山”,作为地区的标志,钟山就具有这样的地位,她是南京地区居民心目中的圣山。钟山的古称“金陵”在这一地区是神圣的。楚国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结果。楚威王选用祖山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习惯。
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她却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而由于“金陵邑”险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响力的越来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
金坛得名说
关于金陵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建康实录》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但据刘宗意介绍,该书作者许嵩还没弄清金陵具体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她当作石头山(今清凉山)的旧名了,所以对“因山立号”说能否完全成立产生了疑问。他亦感觉石头山还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于是将“金坛得名”的猜测也一并记录下来,以示其心中疑问。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帝王埋金说
“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岗据说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但又有人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此外,还有楚威王埋金说,据说当时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甚恐,于是吩咐手下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古称龙湾)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2]”刘宗意认为,“埋金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镇王气,所谓“金陵王气”是指金陵的风水特征。刘宗意考证发现,“金陵王气”的提法最早也只能产生于三国时期。所以,无论楚威王还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惧王气”而生出的“埋金”之举。更关键的是,“陵”作为“坟墓”义用时,只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称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说”是不成立的。但“埋金说”为何能得以广泛流传呢?刘宗意认为,史实和传说混淆是古代史书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传说比史实显得更精彩,且穿插附会了许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历史沿革
编辑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临安,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也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9]”
南京一带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此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中国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同一地点发现两个人种,全世界仅有南京一处,为人类多地起源论提供了有力依据,中国人并非起源于非洲。
约7000-8000年前,出现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今栖霞地区已有农业文明产生。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4000年前,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公元前541年,吴国在高淳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后,吴国在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熊商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遗址。六朝建康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时,以南京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正式开辟,南京“石头津”作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码头,停泊的中外船只数以万计,出现了“四海流通,万国交会”“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景象,南京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开一代之风。
宋代的南京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1129年改称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代,南京成为监临东南诸省、统领东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驻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的监察事务。作为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内有专业工匠六千余户,南京云锦成为皇家御用品。
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为应天府。[8]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称帝。1405年,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造船基地和始发港,郑和从南京龙江关(今下关)启航,开始第一次远航。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首都。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六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44年朱由检殉国后,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随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都署驻地。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人口达百万,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设立的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丝织品以供应皇家需求,南京丝织业规模在全国居首。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建都1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置首都特别市。1927至1937年定都南京的这十年被称作中国的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5]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6]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为建国初期的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直辖市与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建都朝代
编辑
南京历代建都表
朝代 |
都名 |
起讫时间 |
历史 |
当时地方政区 |
说明 |
三国·吴 |
建业 |
吴大帝黄龙元年九月至后主天纪四年三月壬寅(公元229年10月至280年5月1日) |
52年 |
建业县 |
后主甘露元年十一月至宝鼎元年十二月(公元265年12月至267年1月)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一年而还 吴亡,晋统一全国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建武元年三月辛卯至恭帝元熙二年六月甲子(公元317年4月6日至420年7月7日) |
104年 |
建康与秣陵并称“京邑二县” |
西晋亡,立都江东,史称东晋 |
南朝·宋 |
建康 |
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卯至顺帝升明三年四月辛卯(公元420年7月10日至479年5月26日) |
60年 |
(同上) |
以“禅位”形式迫使东晋皇帝退位 |
南朝·齐 |
建康 |
齐高帝建元元年四月甲子至和帝中兴二年三月丙辰(公元479年5月29日至502年4月20日) |
24年 |
(同上) |
以“禅位”形式迫使刘宋皇帝退位 |
南朝·梁 |
建康 |
梁武帝天监元年四月丙寅至敬帝太平二年十月辛未(公元502年4月30日至557年11月12日) |
56年 |
(同上) |
以“禅位”形式迫使萧齐皇帝退位 |
南朝·陈 |
建康 |
陈武帝永定元年十月乙亥至后主祯明三年元月甲申(公元557年11月16日至589年2月10日) |
33年 |
(同上) |
以“禅位”形式迫使萧梁皇帝退位,陈亡,隋统一全国 |
五代 杨吴 |
江宁 |
天祚二年至天祚三年(公元936年至937年11月9日) |
2年 |
金陵府(上元、江宁两县) |
杨吴天祚二年以金陵府为西都 |
五代·南唐 |
江宁 |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十月五日至宋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937年11月10日至976年1月1日) |
39年 |
江宁府(上元、江宁两县) |
吴主禅位,南唐立江宁府为国都;南唐亡于宋,赵宋统一全国 |
南宋 |
建康 |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至南宋恭宗德佑二年二月初五(公元1129年至1276年) |
147年 |
建康府(上元、江宁两县) |
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称东都。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府为行都,建康府改为留都 |
明 |
南京/ 京师 |
明太祖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称帝,八月初二诏以金陵为南京;洪武十一年正月(1378年2月)定为京师;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公元1421年2月2日)迁都,仍为南京 |
72年 (按两京制度算则为276年) |
应天府(上元、江宁两县) |
永乐元年,复行两京制,仍为南京,迁都后,南京为留都,仍为两京之一,又历224年至明末 |
太平天国 |
天京 |
天历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二月十四日太平军攻破江宁城,定为都城,改名天京,至甲子十四年(清同治三年)六月六日(公元1853年3月至1864年7月19日) |
11年 |
江宁郡(上元、江宁两县) |
天京失陷,清重置江宁府 |
中华民国 |
南京 |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至4月初,为临时政府所定国都 民国十六年(1927)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4月23日 |
3个月 22年 |
南京府 南京市 南京特别市 首都特别市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坚主定都南京,改上元、江宁两县为南京府;孙中山辞总统之职次日,即迁都北京 为民国法定首都 因日本侵略军挑起淞沪战争,1932年1月30日迁于洛阳行都,同年12月1日还都 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进逼南京,1937年11月20日迁陪都重庆,1946年5月5日还都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作为民国首都的历史宣告结束 |
府市建置
编辑
南京建制沿革
朝代 |
建置名称 |
建置时间 |
治所 |
级别 |
下辖 |
隶属 |
西周 |
冶城,越城 |
前472年 |
不详 |
城 |
无 |
吴国 |
东周 |
金陵邑 |
前333年 |
不详 |
邑 |
无 |
吴国,越国,楚国 |
秦 |
秣陵县/丹阳县/江乘县 |
前210年 |
秣陵关/小丹阳/栖霞山 |
县 |
无 |
会稽郡 |
西汉 |
秣陵县/丹阳县/江乘县/湖熟县 |
前202年 |
秣陵关/小丹阳/栖霞山/湖熟镇 |
县 |
无 |
扬州丹阳郡 |
东汉 |
秣陵县/丹阳县/江乘县/湖熟县 |
25年 |
秣陵关/小丹阳/栖霞山/湖熟镇 |
县 |
无 |
扬州丹阳郡 |
吴 |
扬州 |
211年 |
丹阳郡建业县 |
首都 |
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鄱阳郡、新都郡、临川郡、临海郡、建安郡、吴兴郡、东阳郡、毗陵典农校尉、庐陵南部校尉及各郡、校尉辖县 |
中央 |
西晋 |
扬州 |
282年, 313年 |
丹阳郡建邺县,丹阳郡建康县 |
州 |
建邺县(即建康县)、秣陵县、临江县(即江宁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及扬州所辖各郡县 |
中央 |
东晋 |
扬州 |
316年 |
丹阳郡建康县 |
州 |
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及扬州所辖各郡县 |
中央 |
宋 |
扬州 |
420年 |
丹阳郡建康县 |
首都 |
丹阳郡(辖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南琅琊郡(辖阳都县、费县、即丘县、临沂县、江乘县) |
中央 |
齐 |
扬州 |
479年 |
丹阳郡建康县 |
首都 |
丹阳郡(辖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南琅琊郡(辖临沂县、江乘县) |
中央 |
梁 |
扬州 |
502年 |
丹阳郡建康县 |
首都 |
丹阳郡(辖建康县、秣陵县、同夏县)、琅琊郡(辖费县、临沂县、江乘县)、南丹阳郡(辖江宁县、丹阳县) |
中央 |
陈 |
扬州 |
557年 |
丹阳郡建康县 |
首都 |
建兴郡(辖江乘县、临沂县、同夏县、湖熟县、建安县、乌山县)、丹阳郡(辖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丹阳县、费县) |
中央 |
隋 |
蒋州,丹阳郡 |
589年, 607年 |
石头城 |
州,郡 |
江宁县、溧水县 |
中央 |
唐 |
升州 |
624年 |
上元县 |
州 |
上元县(即江宁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 |
江南道,江南东道 |
吴 |
升州府,金陵府(西都) |
902年 |
上元县 |
府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 |
中央 |
南唐 |
金陵府,江宁府 |
937年 |
上元县 |
首都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 |
中央 |
北宋 |
升州,江宁府 |
975年 |
上元县 |
州,府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 |
江南路,江南东路 |
南宋 |
建康府 |
1127年 |
上元县 |
府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 |
江南东路 |
元 |
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 |
1277年,1329年,1356年 |
上元县 |
府/路 |
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州、溧阳州 |
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
明 |
南京,京师,南京 |
1368年,1378年,1421年 |
上元县 |
首都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溧阳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及南直隶布政使司所有州、府、县 |
中央 |
南明 |
南京 |
1644年 |
上元县 |
首都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溧阳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 |
中央 |
清 |
江宁府 |
1645年 |
上元县 |
府 |
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溧阳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 |
江南省,江苏省 |
太平天国 |
天京 |
1853年 |
江宁郡江宁县 |
首都 |
江宁郡(辖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县、尚元县)、镇江郡(辖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扬州郡(辖江都县、仪征县、甘泉天县) |
天京省(即江南省) |
中华民国 |
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首都市 |
1912年,1927年,1930年 |
江宁县,城区 |
首都 |
江宁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扬中县 |
中央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南京市 |
1949年,1953年,1989年,1994年, 2000年, 2002年, 2013年 |
玄武区 |
省辖市,副省级市 |
玄武区、鼓楼区(包括原下关区)、秦淮区(包括原白下区)、建邺区、浦口区(包括原江浦县)、栖霞区、雨花台区、六合区(原大厂区与原六合县)、江宁区(原江宁县)、溧水区(原溧水县)、高淳区(原高淳县) |
中央,江苏省 |
名称沿革
编辑
扬州:《禹贡》分全国为九州,南京属于扬州地域。隋代以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扬州”基本上与今天的扬州(原来称为广陵或江都)没有关系,今天的扬州是隋开皇九年(589年)后的“扬州”。
金陵:这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紫金山、金山)在春秋时叫做金陵山。秦始皇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建业、建邺、建康:212年,孙权于石头山筑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建业之古称与石城、石头城之雅号均产生于此。282年,西晋改建业为建邺;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改建邺为建康。
临江、江宁、上元:280年,分秣陵置临江县;307—313年,置江宁县;675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后来临江、上元、江宁都是南京的别名。
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北宋故都开封府为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
名人评价
编辑
诸葛亮(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谢朓(南朝齐诗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杨荣(明朝大学士)
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者也。
孙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
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朱自清先生(现代散文家)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朱偰先生(现代历史学家)
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临安,一开都于五代,继于北宋;一肇建于吴越,偏安于南宋,其为时较短,而历史遗迹,亦不若长安、洛阳、金陵、北京之众。而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7]——《金陵古迹图考·序》
……论者每谓金陵形势,偏于东南,都其地者,往往为南北对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国,统一宇内。故三山驻师,终鼎足割据之势。五马渡江,开南朝偏安之局。实则金陵一隅,实中国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说》所谓“过江诸人,暇日辄至新亭,周觊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王导曰:当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对泣耶?”其民族意识之浓厚,可以想象。
自后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终成一统之业;太平天国虽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号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国军北伐,皆莫不以南京为策源地。金陵之于中国,亦犹Frankfurt a.M.之于德,Orleans之于法,Moscow之于俄;虽未必尽为全国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此郑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恸哭孝陵,以图恢复也。况时移势异,古今未必尽同;昔日中原群雄角逐之场,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今皆化为贫瘠,全国财赋之汇,趋于东南,经济重心,厥在江浙。长安形势虽佳,终不过位列陪都而已。至于北京,固为千馀年来帝王之都,且与东北边防,关系尤重,然形格势禁,殊难恢复首都地位。诚能以金陵为国都,长安为西京,北平为北京,番禺为南京,励精图治,不遑宁处,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则中兴我民族,发扬我国光,其在兹乎!——《金陵古迹图考·金陵之形势》
余秋雨(文化史学者、文学家)
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五城记——南京》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市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市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解读中国历史的大课题。[11]——《文化苦旅》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
我第一次来南京,就寻寻觅觅,走过了太多古迹。我去寻找乌衣巷、朱雀桥、我走过胭脂井想起张丽华,秦淮烟波那么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个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涤荡还少吗?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国前一千年的历史你看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中国历史中的血脉沧桑变化也就都了解了。
薛冰(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像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应该是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构成这首乐曲的音符,便是南京历史的长河流经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时,洒落下那一朵朵瑰丽的浪花。——《家住六朝烟水间》
金陵文化
编辑
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20余位,其名单如下:南唐的卢郢;北宋的叶祖洽、秦桧、秦熺、俞栗;南宋的吴潜、张孝祥;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状元有周旋、袁士、文质、尹凤、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舆、秦大士、黄思永、林本直(武状元)。(清朝的任长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太平天国的傅善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 中华伟大文学巨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于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宁织造府(今南京市内);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王昌龄,生于南京,是写作七言绝句的圣手。和李白同为唐诗七绝之冠,被誉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誉满古今,祖籍临沂(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南京乌衣巷王氏的高门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宁人,双科状元(文状元、武状元),著名书法家。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江南的花鸟画始于南唐画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创立了“水墨淡彩”的风格;五代、宋初画家巨然,江宁人,善山水画,与董源“淡墨轻岚”为一体,画史并称“董巨”;现代江苏书坛,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肖娴,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胡小石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林散之的书法名重当代,尤以草书成就最著,有”草圣”之誉;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地道的南京人,毕生研究词学,成绩斐然,被称誉为”当代中国词坛宗匠”。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巨匠祖冲之(生于南京)。他最长于数学和天文学。他对圆周率的研究,远远超过了我国古人,比欧洲科学家的推算也早一千年,在数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江宁(南京)人王贞仪刻苦努力,才华出众,成为清朝女天文学家。对某些地区,特别是对家乡天气预测,其准确率达到惊人的程度;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南朝齐、梁间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齐高帝时为堵王侍读,拜左卫殿中将军,封为奉朝请。齐永明十年(492),辞职隐居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后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征讨大事,总是向他咨询,他总是耐心解答,献计献策,有”山中宰相”之称。[3]在现代,有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的江浦人郭秉文;被称为”台湾现代催生者”的南京人李国鼎;生于南京的教育家陈裕光,建立新中国后,续任金陵大学校长至1951年;江宁人爱国报人史良才,在上海办《申报》20余年,跟邵飘萍、邹韬奋齐名。他与蒋介石针锋相对,提出”以百万读者对抗百万大军”,终引来杀身之祸;在我国宗教史上,宝志的名声如雷贯耳。他生于约481年,卒于514年,本姓朱,句容北乡东阳(现划归南京栖霞区)人。在现代,随着“帽儿破,鞋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声,济公这位故作疯颠、济世救民的艺术形象飞进千家万户。济公的原型就是南朝高僧宝志。宝志葬于南京钟山南麓。在灵谷寺松风阁西侧丛林中,有志公墓塔、三绝碑、志公殿。
金陵小吃
编辑
南京夫子庙是金陵小吃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南北朝时,这儿已是商贾云集之地,明清两代更加兴盛,饭馆、茶社、酒楼、小吃铺,比比皆是。仅小吃花色品种就有二百多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吃网点也不断增多,除夫子庙外,在湖南路、新街口、朝天宫、长乐路、山西路、中央门、惠民桥、燕子矶等地,也逐渐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点心小吃群。此外,沿街叫卖,到处可见。
南京有名的小吃店有六凤居(豆腐脑、葱油饼等),沁园春(馄饨、面点),莲湖甜品店(苏式糕点)及蒋有记锅贴水饺馆等。